梵华楼对于六品佛楼的研究有着重要意文。藏传佛教格鲁派(黄教)主张修学佛法当由显人密、显密兼修,将整个修行过程分为六个次第亦即六品,以此六品经典教义为基础,以佛造像、唐卡、佛塔等法物具象地、立体地供奉,系统表现其修行思想的佛堂即是六品佛楼。从乾隆二十二年至四十七年间0757一1782年),清宫先后修建和装修的六品佛楼达八处之多,其中多数已经面目仝非,不为人知,或者夷为平地,被人遗忘,梵华楼是其中唯一的一处目前仍保存完整的原状,也是六品佛楼陈设模式的定型之作,成熟之作。
故宫庄严宏伟的古代宫殿建筑群及其无与伦比的文物收藏,记载着明清两代五百多年的历史风云,刻写下中华民族多元文化交汇的精彩篇章。藏传佛教文物就是这一章的真实记录和生动反映。
梵华楼是紫禁城内藏传佛教佛堂之一,位于宁寿宫后部东路。在众多的原状佛堂中,梵华楼占有重要地位。它于清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仿紫禁城西路建福宫花园静怡轩后慧曜楼修建,四十一年0776年)完工,目前建筑完好,至今仍基本保持着乾隆时期的原貌。佛堂文物陈设齐整,现存文物一千零八十三件,包括佛造像、唐卡、供器、佛塔等i者多文物。按照藏传佛教显密兼修的思想,供设佛造像、唐卡、供器,全面系统地表现了藏传佛教i者佛、菩萨、护法等尊神的形象,是研究我国藏传佛教文化的重要遗存。乾隆皇帝耗费巨大财力建造六品佛楼,梳理庞杂纷繁的藏传佛教神系。从表面上看,反映了他对藏传佛教信仰的高度热情和祈福的心态;深层来看,清代疆域和政治的大统一不可避免地在思想界产生影响,即对思想上的大一统的要求。这在乾隆皇帝身上显得尤其突出。他在位的大部分时间里,中国的广阔疆域内各民族交流频繁,天下富足,承平日久,加之乾隆本人深厚的文化修养,许多巨大的文化工程得以进行并完成,最著名的如《四库全书》、《同文韵统》等的编纂。在佛教方面也是如此,汉文、藏文、满文、蒙文《大藏经》的整理、翻译和刊刻、《四体番咒全藏》的编纂、六品佛楼的设计与建设等均应是此思想的反映。
藏传佛教神系纷繁复杂,要将其条理出来,工程浩大,在西藏本土也无先例,况且六品佛楼还要求将黄教的根本思想通过佛堂的布局、诸品神系的安排以及诸神图像学特征具象地、立体地表现出来,其难度可想而知。设计者必须对黄教教义有广泛而深刻的理解,对藏传佛教神系有清晰的认识和把握,对图像学有极为丰富的经典修养和实践经验。所以我们可以把梵华楼的内部陈设看作是清乾隆时期对密教四部神系完整化和系统化的建构,是最为丰富、最为庞大的藏传佛教图像学的宝库,是宏观把握藏传佛教神系构架的有力尝试。
藏传佛教图像学和神系的研究一直是藏传佛教研究的基础学科,梵华楼内部陈设的佛造像、唐卡等,正好为此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原始材料。此材料具有很高的权威性,也就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因此,作为故宫博物院首部原状佛堂专题报告,《梵华楼》一书的出版必将引起学术界的关注,进一步推动此领域研究的发展。
科学研究的基础必须建立在研究资料的全面掌握上。故官文物种类繁多,各学科、专业之间分工细致,但故宫总体的历史文化环境、各学科专业之间的紧密关联则不能忽略。因此应注重跨学科、跨专业的综合性研究。如故宫的原状佛堂是集古建筑与可移动文物为一体的古代遗迹,只有作整体性的综合研究,才能把许多重要的历史信息保留下来。本书对梵华楼古代建筑及室内陈设的藏传佛教文物进行了系统的基础研究,注重材料的客观性、完檠性,是我院藏传佛教研究的新成果。
梵华楼从未向公众开放过。本书首次将梵华楼古建筑及文物对外公布,不仅为喜爱藏传佛教文化艺术的读者提供了一部珍贵的资料,而且对于文物考古研究、佛教艺术史研究都有重要的意义。希望有更多的人喜欢它,研究它,也希望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进一步挖掘故宫的丰富内蕴,推动故宫学的深人发展。
梵华楼位于紫禁城宁寿官内东北隅,是宁寿宫区内的一座佛堂建筑、宁寿宫一区位于紫禁城东北部,明代为外东裕库、仁寿宫旧址,其北部为老年宫妃居住的哕鸾宫、喈风宫旧址。田清代康熙二十一年(№82年)在明代旧址上建宁寿宫0为皇太后居所,康熙二十八年([689年)又加以改建。口据绘于乾隆十五年0750年)的《乾隆京城图》来看,原宁寿宫一区边界线与现在基本相同。整个区域分为四部分,南部是宁寿宫,占南北总长度的一半,居主要地位。宁寿宫以北有一条贯通东西的长街,西宫墙上开蹈和门。宁寿宫以北的第二部分分为东西两个院落;第三部分则横向分布着三组三合院式院落,从东到西分别为“东宫”、“中宫”和“西宫”;第四部分横向排列四个院落,每个院落纵向排列三排房屋。
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乾隆皇帝为其归政后作太上皇之所兴工改建宁寿宫,四十一年(1776年)完工。宁寿宫建筑华丽精美,功能完善,环境出雅,以为乾隆皇帝作太上皇颐养天年之地。实际上乾隆一直未在宁寿宫居住,关于宁寿宫在乾隆身后的使用,乾隆五十九年0794年)谕:“宁寿宫,乃朕称太上皇后颐养之所,地在禁垣之左。日后必不应照雍和宫之改为佛宇。其后之净室、佛楼,今即有之亦不必废也。其宫殿永当依今之制,不可更改。”圉在他去世后,宁寿宫按照乾隆谕旨保留下来。梵华楼为宁寿宫东路最后一座建筑图一),与宁寿宫同期兴建于清乾隆三十七年国,乾隆四十一年落成。嘉庆二十三年0818年),内务府勘查梵华楼建筇破损严重,“后檐渗漏,西尽间西北檐柱糟空”需“夹陇粘修’,于嘉庆二十四年0819年)进行了一次较大规模的修缮,据清宫档案记载:“梵华楼一座七间,内西一间拆盖,东六间揭宦[瓦],库房、值房五座,内拆盖十六间,揭宦[瓦]三间,拆盖游廊、净房各一间,又添值房三座八间。”0室内同时进行修缮:“梵华楼下檐内里进深隔断板二面,添安衬平壁子十四槽。”国光绪十三年(1887年),再次进行勘查,查得“梵华楼上前檐,现查勾滴不齐,栏杆缺欠,甬路地面破碎,谨拟找补勾滴,补安栏杆,拆墁甬路地面,砖块换新;东西游廊,现查西南角梁柱子糟朽,栏杆不齐,谨拟揭宦[瓦],补安栏杆”。川拟定“梵华楼上前檐补安勾滴,坐凳栏杆前丹陛一道,两边砖地面二块拆墁;东西游廊二座,每座四间头停揭[瓦],补安坐凳栏杆”
-以后相当长一段时间疏于修缮,梵华楼建筑破损,彩画剥落严重:1995年,故宫博物院为庆祝洼院70周年,对宁寿宫内建筑进行大面积维修,对梵华楼进行顶保养、局部更换大木、修整装修、重做油i布彩画等保护和修缮工程,。现建筑保存状态基本完好。
梵华楼北倚宁寿宫北宫墙,坐北朝南,面阔七间,进深一间,卷棚硬山顶二层楼。顶覆黄琉璃瓦,外檐绘苏式彩画。下层明间为门,余六间为支摘槛窗,上层七间均为槛窗。紧邻此楼西亻则是佛日楼,是一座面阔三间、进深一间、卷棚歇山顶的佛堂建筑(。两楼东西山墙之间建汉白玉阶梯,沿阶而上可通梵华楼一楼西山墙门,并有过廊与佛日楼相通。佛日楼、梵华楼两楼并列,高低错落。梵华楼门前,正对一楼明间的石甬路连接景福宫后檐,东西两侧并有游廊与景福宫相接。在佛日楼南和景福宫西有一个精致的小花园,花园南北围以花斑石墙垣,中开月亮门《图“,院内盆景点点,花园西部叠石成山,山上古柏参天,沿登山小道拾级血上可达山顶露台,并到达景棋阁二楼(图4〕。花园将梵华楼、佛日楼及景福宫、景棋矧连为一体,形成一个相对独立的区域。梵华楼位于最东北,地理位置隐蔽,庭院狭窄,南与景福宫相隔仅数米,门前种植柏树四棵,环境幽静,紧凑而狭窄的庭院布局为建筑营造出佛堂静的氛围。
宁寿宫区建筑群中建有多处佛殿,如养性殿西暖阁、养性殿东西配殿、养和精舍等。此区建筑多仿建紫禁城中西路建筑,如养性殿仿养心殿,皇极殿、宁寿宫仿乾清宫、坤宁宫。梵华楼的建筑格局、神像配置、供器陈设等亦仿自紫禁城西路建福宫花园静怡轩后慧曜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