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美术分类全集 /中国碑刻全集 全6册 PDF下载 百度云
书法碑刻图片大全 中华经典古籍善本资源库下载中华书局古籍库百度网盘下载石碑墓碑刻字图片范本大全墓碑刻字字体临摹范本 中国美术 【作品信息】
■文件名:中国碑刻全集 全6册
■语言:中文
■格式:PDF
■文件大小:890M
■默认阅读器:Adobe Reader阅读器
■简介:《中国碑刻全集》PDF电子书全6册,由人美出版社2009年出版,为《中国美术分类全集》之一。《中国碑刻全集》分为六卷,收录了我国先秦至元代的着名碑刻,其中有碑碣、摩崖、墓志、造像题记和画像石题榜等。碑刻上的文字有篆、隶、楷、行、草诸体,由此可以了解中国文字的演变及其书法艺术的发展历程。中国古代碑刻有的书法高妙,有的出自着名书法家之手,是中国书法艺术宝库中的瑰宝,也是研究中国书法和碑学的重要资料。《中国碑刻全集》选录了我国博物院馆、图书馆及私家收藏的碑刻善本,其中有的是孤本,弥足珍贵。
《中国碑刻全集》书目:
中国碑刻全集 1 战国 秦汉
中国碑刻全集 2 汉 三国 晋 十六国
中国碑刻全集 3 南北朝
中国碑刻全集 4 南北朝 隋唐
中国碑刻全集 5 唐
中国碑刻全集 6 唐 五代 宋 金 元
《中国碑刻全集》出版说明:
今天的人们对于碑刻也许并不陌生,但如果要问及碑刻的内涵、碑刻的产生、碑刻的结构以及与碑刻相关的历史,能说得清、道得明的恐怕不会太多。本文拟从以上几个方面入手,用通俗的语言,将碑刻知识尽可能向读者介绍清楚。
我们现在所能见到最早的一通碑,当数1996年在河南省新郑县(传说是黄帝故里,亦即战国时韩国故城宗庙遗址)发现的“无字碑”了,该从而被誉为“中华第一碑”。碑为圭形,高3.25米,宽0.45米,厚0.25米。碑的下半部中间有一圆孔,称为碑穿,其石质为灰色砂岩。
从该碑的上述特征出发,我们就可以引出碑刻的原始含义:早年帝王宫中的立碑,是为了测日影、定时刻的;帝王祠庙前立的碑,是为了方便后人骑马乘车前来祭祀时栓牲口用的;人们坟前立的碑,是为了便于将棺椁放进墓圹里去的。碑原始的功用就是这些,使用的场所主要是陵墓和祠庙所在。
碑刻最初全都无字,只是后来陵墓上的“木碑”不再拔下来埋进墓穴,而是作为标志立在了墓旁。于是,便有人开始利用它,把死者的姓名、籍贯、生卒年月等少量文字书写其上。再后来又将“木碑”变成石碑,刻写的内容也渐渐丰富起来,最终成为褒奖勋业、颂扬功德的工具。汉代以后,碑的家族越来越大,名目也越来越多。在墓碑和祠庙碑的基础上繁衍派生出了功德碑、纪事碑等多种。这就是碑刻的演变史。
碑的结构大体有三个部分组成,即碑首、碑身和碑座。早期的碑,其碑首和碑身多是连为一体的。后来由于碑首的装饰功能越来越强,工艺也越来越精致,于是便独立制作,完成后才安装在碑身上头。碑身的前面叫碑阳,后面叫碑阴;碑阳刻碑文,碑阴所刻内容属于“附录”性质;碑阳和碑阴镌刻文字的地方叫碑版,碑版的边框有的空白,有的还雕刻有花纹图案。碑座的形式也多种多样,有正方体、长方体,须弥座等。较常见的是一个巨大的石龟,名叫赑屃。传说,在龙所生的九个儿子中,赑屃的力气最大,擅长负重,让它驮碑,有流芳百世、长久保存的意思。碑座顶部(即赑屃的背部)有凹槽,碑身底部的榫头就插在凹槽的卯眼里。也有的碑无座,直接插入土中。碑座称为趺,方座为方趺,龟座为龟趺。
碑首的正中部位称为碑额,碑额是题写碑名的所在,碑名常用篆书书写,故又称“篆额”。倘用其他字体,则称为“额题”。有些碑额四周还绘有纹饰,除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四灵之外,还有仙人或祥禽瑞兽。如果碑额正面雕刻青龙、白虎,背面刻有朱雀,而碑座是玄武(神龟)。这样以来,“四灵”同样都有了。
碑首的造型有尖、有方、有圆(半圆)之分。等级较高的碑头为螭龙纹,数目有二四六不等,交相盘绕,是为螭首。其雕法又分为圆雕、透雕和深浮雕。常见的形式多为两条螭龙在碑额正上方托起一颗火焰宝珠,名曰“二龙戏珠”。
人们在汉碑中,往往见其碑额下边有一个两边穿透的圆孔,直径多在10公分左右,这就是人们所说的“碑穿”。其实,早年的“碑穿”是有其实用价值的,后来的遗存只是象征性的,没有实际用途了。有的“穿”四周还雕有三圈弧形的环纹,称为“晕”。这里含有以“穿”为日、月,而弧形则象征日月光环的意思。
碑上的文字多是由几个人共同完成的,即撰文者、书丹者和镌刻者。撰写碑文人的社会地位,往往决定着碑的等级。是故撰写者地位越高、名气越大,碑的等级也就越高。倘若是皇帝御笔,那就是御碑了。所谓“书丹”,就是用毛笔蘸着朱砂写在碑版上。由于朱砂是红色的,故称为“书丹”。用朱砂书写的原因有二,一是朱砂稳定性好,写到光滑的碑版上不流动不扩散,能真实再现撰文者字体的笔画丰采;二是红色清晰、醒目,与碑版石面色彩反差较大,便于镌刻。
当然,碑文最终是由石工完成的。石工的文化程度和雕刻技巧往往具有决定性意义。我们在古碑上常见有“刊石人某某”或“刻石人某某”等,其实能够署上名字的并不多见。
那么,迄今为止,碑刻又有多少种呢?
如按功用划分,主要有墓祠碑、寺观碑、功德碑和标示碑等。顾名思其义,墓祠碑是为死人刻立的碑;寺观碑是刻立在庙宇里的碑;功德碑则是专为帝王官吏、圣贤神明歌功颂德的碑;标示碑,多是专为某一件事勒石树碑以记之。需要特别指明的是,标示碑由于其所记之事具有现场性和亲历性,因此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
碑文的内容涉及范围十分宽广。诸如行政地理沿革、自然地理变迁、重大历史事件、重要经典文献、还有方志民俗、物产、物价、书体文风、宗教信仰、民族关系、官职演变、家族兴衰、世袭源流、工程建筑、边境治安等等,都有补充和订正历史文本的价值和作用。所涉及的学科除囊括了历史学外,还包括地理学、文艺学、文字学、社会学、民族学、经济学、医药学和宗教学等等。
现如今,对碑刻进行全面、系统和深入的研究,已经形成了一门新的学科,即碑学。有人说我国碑学发端于汉,发达于宋,鼎盛于清。其实,有了碑,并不等于就有了“学”。以如不是《红楼梦》一问世,“红学”就出现的道理一样。一门学科的创建,不是仅仅有了零星的论述就算成功,而应该既有范畴又成体系,这样一个学科才算完全建立起来。因此,笔者更倾向于中国碑学产生于清代的观点。
关于碑刻:
从书法发展来说,汉代可分为前、后两个阶段,西汉尤其西汉初年(碑刻)书法,仍沿袭秦代的书法传统。现在可以看到西汉书迹有极少数的石刻(碑刻)。西汉的石刻,有《祝其卿坟坛刻石》、《上谷府卿坟坛刻石》、《群臣上寿刻石》、《鲁灵光殿址刻石》、《霍去病墓刻石》、《五凤二年刻石》、《?孝禹刻石》,王莽时期的《莱子侯刻石》等,其笔划简直,属于没有波势的隶书。还有《鲁北陛石题字》等。这些西汉石刻中,有一部分为篆书,大多数是承袭秦代小篆的风格。其中《鲁孝王刻石》是篆书向隶书过渡的字体。
以上这些刻石的书体,基本上是方整的小篆,形成了汉篆体方、笔挺,结法密的特点。尤其是方折笔道,它是秦篆过渡到汉篆,以至汉隶的重大发展。尽管这些刻石的字数虽然不多,可是它是研究我国汉字字体演变的重要实物资料;同时,它的书法艺术成就很高,成为我国西汉隶书碑刻的代表作。
总之,到西汉时期,从以上所列举的一些刻石来看,有些为篆书刻石,可是已带有隶意。如《鲁北陛石题字》,其中的“月”字,虽为隶书,可是仍带有篆意。另外,西汉成帝以前的一些刻石中,其隶书和篆书并列使用,或者说是已参杂使用。可以从西汉的刻石中得到证实,如西汉《霍去病墓石刻》字,一石作“左司空”为篆书。可是,到了汉顺帝以后,汉隶已到了成熟的时期,秦隶便已绝迹。
这里必须交代清楚的是,到了汉朝,尤其是西汉初期,虽普遍使用隶书,可是也有用小篆的。《后汉书》光武记注说“汉制,帝之下书有:策书用篆书,三公罪免赐策,用隶书。”汉代的篆书石刻,传存于世的有赵王群臣上书,鲁王判治刻石,阳嘉四年刻石、祝其卿坟坛题字、上谷府卿坟坛题字、少宝神道阙、开母庙、是吾碑、建初残石、三公山碑以及汉魏诸碑额、如衡方碑额、孔彪碑额、韩仁铭碑额、白石神君碑额、张迁碑额、华山碑额等,魏三体石经里的小篆等,都是汉魏小篆的大本营。
碑在西汉时,极为罕有,欧阳修曾说:“至汉以后,始有碑文,欲求前汉时碑碣,卒不可得。”到了后汉时突然大增,即到了东汉,隶书逐渐成熟。
可是,东汉前期的隶书碑刻和刻石,由于它是承袭了西汉末期的书风,所以其笔划无波势和有波势的两种风格并存。如东汉初年的《三老讳字忌日记》(东汉建武二十八年)和《开通褒斜道刻石》(东汉永平六年)。这两种石刻,虽是东汉时代的石刻,但由于它是属于东汉初期的刻石,所以与西汉时期的隶书相近,外形扁方,笔划简直,虽与篆书大不相同,但与西汉的隶书很是相似。到了东汉中期以后,由于当时树碑的风气很是盛行,石刻渐多。这时期的汉隶比起东汉初期,其点划波磔显明,已完全脱离了篆意,已变为纯粹的隶书了。到了东汉桓?灵帝(公元147~189年)隶书定型化,即汉隶已到了完全成熟的时期。这个时期,汉碑的精华,包括笔法、结体、风韵和格调,是个大力加工更绚烂的时期。因而书法日趋精巧了,这种法书为森严的官定标准书体,成为汉隶的极盛时期。并且遗留下许多碑版,直至现在还陆续有所发现。
由于东汉树碑立传之风很是盛行,所以遗存的碑版为数最多,并最精湛。人们通常说的汉隶主要是这类碑版。在东汉隶书中著名的碑刻很多,见于著录者有三百种以上,现尚存者有一百七十余种。这种碑版书法多种多样,笔法互异,体态不一,风格亦不一,但都属成熟的隶书,成为后人学习的善本,其最具有代表性者亦相当多。倘按笔法来分,大致可分为方、圆笔道;倘按风格神韵,大致可分为五大流派:
(1)属于工整精细,法度森严一派的有《乙瑛碑》、《史晨前后碑》、《礼器碑》等,是隶书的正宗。
(2)属于飘逸秀丽,圆静多姿一派的有《曹全碑》、《孔庙碑》、《韩仁铭》等,这一派是汉隶的精品。
(3)属于风神纵逸,烂漫多姿一派的有《石门颂》、《杨淮表》、《封龙山颂》等。
(4)属于方整宽厚、茂密雄强一派的有《张迁碑》、《鲜于璜碑》、《衡方碑》等。
(5)属于气度宽阔,厚重古朴一派的有《?阁颂》、《鲁峻碑》、《夏承碑》等。
以上列举的几种不同派别的碑版,可以看出,汉代书学的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即石刻在汉代极为盛行。其中大部分是在坟墓上立的碑、碣,也有一部分为功德颂碑,以及还有石表、石阙等。在汉朝墓碑占据主要地位,在我国东汉初期开始流行起来。从那时起,立碑的习俗就一直延续到现代。所以,至今保存下来的各个历史时期的石碑,成为我国古代书法发展演变的可靠见证。可是,有的碑版,在历史文献和历代金石书籍中均无著录,因而就更加显得珍贵。这些实物资料,成为研究汉字的演变和汉代书法艺术,提供了十分理想的资料。
此外,在东汉碑刻中除上面所说的隶书碑版外,还有嵩山开母庙、少室、太室、三室石阙中的开母、少室二阙均为汉篆。这种汉篆直接秦篆,但与汉金文篆书不同;其笔道较为圆融,体势长方。另外,又有汉篆精品《袁安》、《袁敞碑》,其特点稳重、宏伟。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本站原创发布。任何个人或组织,在未征得本站同意时,禁止复制、盗用、采集、发布本站内容到任何网站、书籍等各类媒体平台。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我们进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