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织绣服饰全集 全6册/中国美术分类全集 电子版PDF下载
作品信息】
■文件名:中国织绣服饰全集 全6册/中国美术分类全集 2004彩图高清 PDF下载 百度云
■编号:2021941431
■文件大小:3002M
■简介:《中国织绣服饰全集》PDF电子书全6册,由天津人美出版社2004年出版,为《中国美术分类全集》之一。
中华民族的文化,从时间久远来讲,已有五千多年历史,这是中外人士都知道的;从覆盖的面积来讲。可有若干万平方公里的区域,也是中外人士都已看到的;若从它的构成因素来讲,恐怕了解的人士就比较不太多了。
无论研究中华文化史或欣赏由此文化所构成的美术品的人,没有不惊叹它的灿烂、丰富而有应接不暇之感的。如果探讨其原因所在,就会理解到绝不可能仅仅是某一时代、某一地区、某一民族所能独自创造完成的。中国是个多民族的国家,各族之间自古即随时随处,互相习染、互相融合,才有现在所见的惊人灿烂的文化及其成果。
世界历史上有不少几千年前已建立的文明古国,但至今已不存在或虽仍存在却曾中断过一段时间的并不少见。而我们中国则绵延数千年历史未曾中断,甚至某个事件的日期,古史书上的记载可以和出土文物铭刻相吻合。中国的历史长河中,虽也曾有些小段为某些兄弟民族掌了政权,但他们都是中华民族大家庭的组成部分,没有割断中华文化传统,所以说中华文化是五千多年绵延未断的文化,可称当之无愧的。
几年前,中央宣传部组织了众多的文化、文物工作的专家,编成《中国美术全集》六十大册。出版以来,读者眼界大开,这六十册书起到了现有的任何博物馆及任何文化艺术史的论着都无法取得的对人民的启发、教育作用。事实很简单,无论哪个博物馆,哪部研究、介绍这类学术的着作,都不可能同时拥有这些陈列品和实物的直观插图。凡有过阅读、研究这类书籍的人都知道,读千百字的文字说明,不如看一眼实物、那麽能一次浏览这些图片,岂不“胜读卜年书”。
现在我国文化、教育事业随着经济的发展而不断地扩充、提高。文史书籍的搜集、重印,以及从 种种角度加以整理传播,已取得普及与提高的极大效果,而美术方面也不容无所扩展、充实。由於原六十册的内容难以尽纳各个时代的代表作品,而且新发现的文物珍品也有待补充。更有些近、现代的优秀作品,反映中国文化艺术新发展的,过去还未及选编,现在亦应纳入。於是领导上再次组织群力,在以前六十大册的基础上翻成几倍,编为《中国美术分类全集》,预计约有三百馀册。这部新编巨着中,艺术种类虽然变动不大,但在每一种类中并非只数量加多,重要在尽力增加具有代表性的名品。
《中国纺织服饰全集》所收各类艺术名品,以国内、境内公、私所藏为主,国外、境外藏品中最重要的名品具有代表性的,也酌量收入。至於近期*发现以及最近出土的,由於编辑印刷工序关系未及补充,俱有待於续编工作。
《中国纺织服饰全集》成书,我们虽然足以自慰,但从中华文化中美术类的全部来说,还有很大的距离,希望木书的读者,尤其是在世界的广大专家,能把它看成是中华文化中美术部分的扼要介绍,才较符合实际。现在我们全体工作人员共同敬愿广大读者予以指正!
《中国美术分类全集》中的《中国纺织服饰全集》分织染卷一册、刺肃卷一册、历代服饰卷两册、少数民族服饰卷两册。选录范围:前四册包括商、西 周、旧中国、汉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辽、金、元、明、清各代的织染、刺肃、服饰,后两册包括五十五个少数民族的传统服饰。
凡具有美术价值、纹样比较完整的国内考古发掘品和传世品、均予精选收录。同时价量照顾不同的地区、不同的品种和纹样形式。
选录的藏品,前四册按时代顺序、品种、纹样形式编排;后两册按地区、民族编排。
《中国织绣服饰全集》书目:
中国织绣服饰全集 第1卷 织染卷
中国织绣服饰全集 第2卷 刺绣卷
中国织绣服饰全集 第3卷 历代服饰卷 上
中国织绣服饰全集 第4卷 历代服饰卷 下
中国织绣服饰全集 第5卷 少数民族服饰卷 上
中国织绣服饰全集 第6卷 少数民族服饰卷.下
《中国织绣服饰全集》出版说明: 中国传统刺绣艺术经过历史悠久岁月的提炼,至清代形成的四大名绣(苏、粤、湘、蜀),成为中华异彩纷呈、众多刺绣流派的杰出代表。正是艺术型态的多样性,地方民俗文化的差异性与艺术风格的个性化,构成了中华传统刺绣艺术的多元化格局。其中“粤绣” 则由“广绣”(广州地区)“织绣”(潮汕地区)两大流派共同构成。两者在艺术上既有共性又各具艺术特色,在岭南文化中突显出鲜明的个性。 作为粤绣主要流派之一,织绣有着独特的技艺和较高的艺术价值。织绣主要分布在潮州、澄海、饶平、揭阳等地,甚至涵盖梅县地区。客家与潮汕人同属于中原移民,自唐代始,梅县一直属潮州府管辖,解放后行政一度属于汕头专署称潮梅地区,即粤东区域,客家文化渊源与民风、民俗与潮汕文化有很多根出同源,所以客家民间刺绣与织绣风格相类似。 织绣有着悠久的历史,它发端于何时,历来说法不一。但可以肯定:它至少有着1400年以上的历史。潮汕地处岭南,远古为百越聚居之地,秦汉以后归入中华版图,历史上受中原文化影响很深。中原历来为皇权必争之地,兵祸连绵,多次迫使人口向南方迁徙,移民中百工混杂,在此过程中必定带来中原的织绣技艺。由于潮汕地属于边疆僻壤地区,远离中原政治权力中心,自唐以降,历朝基本未受到中原战乱的影响,因此中原文化得到较好保存,如潮州音乐与闽南的南音即有古代音乐“活化石”之称。至唐代,潮州成为粤东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十分繁荣,刺绣与其它工艺手工业同样得到长足的发展。追根朔源,“河洛文化” 应为“潮汕文化”的源头。 织绣与闽南地区的刺绣也存在着不可割裂的渊源。台北故宫藏有多幅清代绣品,而这些绣品多为民间祭祀用的帐幔、桌裙之类,应是闽南先民携入台湾之物,这些藏品与潮汕民俗所用的织绣品风格如出一辙。(见《中国织绣服饰全集》(刺绣卷)常沙娜主编、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究其根源,自两晋、唐宋伊始,中原先民进入潮汕时,大多数在闽南停驻一段时间后再迁移入潮汕,所以潮人有称为“福佬”之说。潮汕文化留下了闽南文化的烙印,或源出同宗,可见潮汕文化与广府文化相比,与闽南文化的关系更深一层。 织绣形成的起源有史藉可考可以上溯至唐代,苏鹗所撰的《杜阳杂篇》中这样描述:“永贞元年南海贡奇女眉娘,年十四,工巧无比,能于一尺绢上绣《法华经》七卷,字之大小,不逾粟粒而点划分明,细如毫发,其品题章句,无有遗阙。更善作飞仙,盖以丝一钩分为三股,染成五色,结为金盖玉重,其中有十洲三岛,天人玉女,台殿麟凤之象,而执幢捧节童子,亦不啻千数,其盖阔一丈,称无三两煎灵香台之则,坚韧不断。唐顺宗皇帝嘉其工谓之神姑……”。可见在唐代粤绣的技艺已十分精湛成熟,达到了很高的水平。甚至成为贡品为皇家所赏识。 潮州著名的“开元镇国禅寺”始建于盛唐时期。(公元738年)据传该寺曾珍藏有唐代的刺绣幔帐、幢幡为镇寺之宝,秘不示人。“开元寺”为唐代四大名刹,历史上曾珍藏有唐代的刺绣应是可信的。为何在中原地区,唐代盛行的蹙金绣,今天在北方已十分少见,而在织绣中,盘金绣、金绒混合绣则成为主要绣种在民间广泛应用与流行,潮汕民间刺绣物品中的图像,经常采用红缎作底,用盘金绣,或用平绒绣辅助,圈勒金银轮廓线针法绣制物象,其金碧辉煌,装饰富丽的风格,与盛唐时期陕西扶风法门寺地宫出土的大红罗地蹙金绣裙,敦煌出土的花鸭文饰花绣片技艺如出一辙。〔见图1. 图2〕以此可证:织绣发端至少始于唐代,而且秉承盛唐皇家刺绣遗风,并在民间得到传承并发扬光大,在此基础上形成自己的独特风格,可见文化传承脉络的印痕。 至宋代,刺绣在潮汕民间更加普及。国学大师饶宗颐先生撰修的《潮州志》中,录有《鸳鸯》一文,提及一“专刺绣”女子,留下“终日刺鸳鸯,懒把蛾眉扫”的诗句,最后化鸳鸯而去。此女子工女红,精诗文,可见是一名锁在深阁充满愁绪,借刺绣排遣寂寞的大家闺秀。文中记述的虽是宋代凄婉动人的传说故事,却折射反映出其时潮州妇女已然掌握了高超的绣艺,并把刺绣提升到寄情的艺术境界。 历代织绣品存世,宋以前作品几乎不可见到,留存最早可见到较可靠的应是明代作品。在上世纪80年代,潮州北郊明代古墓中出土有大量绣品,其中包括明代织锦官袍,绣有孔雀、牡丹、衣、鞋、帽、被、枕、手帕等,证明织绣发展到明代,无论艺术风格和技艺已十分成熟。〔见图3,明代官袍绣有孔雀牡丹补子〕 康熙年撰修的《澄海县志》中记载:“百金之家,妇女不尽出;千金之家,妇女不步行。勤于女工,帛虽盈箱,不弃其治麻”。另据乾隆年间所修《潮州府志》又载:“凡女子十一二岁,其母即为预治嫁衣,故织衽刺绣之功,虽富家不废”。当年潮州城有民谣传唱:“东门晒渔网,西门摆花规(即刺绣)南门削竹箸(竹编),北门挲脚腿(打绳索)”。可见当年刺绣己成为潮州百姓赖以谋生的主要手工艺之一,家家户户女子不论身份贵贱,多勤纺织,精于刺绣,十岁上下,便在母亲的督导下幼习“女红”,准备自己的嫁衣了,待到成年出嫁时已是刺绣好手。从这些典籍记述中可见潮汕明清时期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本站原创发布。任何个人或组织,在未征得本站同意时,禁止复制、盗用、采集、发布本站内容到任何网站、书籍等各类媒体平台。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我们进行处理。